道宗禪師與蒙頂山茶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道宗禪師與蒙頂山茶

自古以來,茶是溝通儒、道、佛各家思想的媒介,也是傳播儒、道、佛各家文化的載體。儒家以茶修德,道家以茶修心,佛家以茶修性,其本質(zhì)都是借助茶靜化思想、純潔心靈、修身養(yǎng)性。

作為世界茶文化發(fā)源地的蒙頂山,先有茶文明發(fā)祥、茶文化萌芽(西漢甘露年間,即公元前53年,雅安人吳理真在蒙頂山馴化種植七棵茶樹,首開世界人工種茶歷史之先河),才有佛教文化傳入(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,一般認為是在東漢時期)。佛教輾轉(zhuǎn)傳到蒙頂山時,蒙頂山茶已有相當規(guī)模,僧人種茶、制茶、飲茶已蔚然成風(fēng),佛教很快就與蒙頂山茶文化融合。從此,由于茶葉而促進了佛教興盛,使得禪茶緊密結(jié)合,相互通融,佛茶共性,交相輝映,成就了蒙頂山是禪茶文化的發(fā)祥地、世界禪茶文化圣山的獨特地位。歷史上,道宗禪師等高僧大德對蒙頂山茶的發(fā)展起到過不可忽視的作用。

蒙頂山永興寺

一、蒙頂山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世界茶文化圣山

中國的茶文化,融合了儒、道、佛各家優(yōu)秀思想,負載著三教的文化內(nèi)涵。其中,融合儒家“中庸和詣”的思想觀念,以“中庸和諧”為指導(dǎo),主張以茶協(xié)調(diào)人際關(guān)系,實現(xiàn)互愛、互敬、互助的大同理想,并以茶的清廉、高潔之精神磨練自己的意志;融合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觀念,以“天人合一”為境界,使人們體悟到,人必須順應(yīng)自然,符合大道,才能獲得身心的解放;融合佛家“普渡眾生”的思想觀念,以“普渡眾生”為宗旨,主張用茶的雨露澆開人們心中的堡壘,使人明心見性。

如果你去蒙頂山旅游,走過天蓋寺、陰陽石麒麟,就會來到甘露靈泉院石牌坊,只見正中刻有“西來法沫”四字,兩旁分別刻有“一瓢甘露”“蒙霧聚龍”,背面尚存“不二禪宗”“梵演彌陀”“三乘普渡”等題刻。如果你對宗教文化有所了解,就知道這個建筑詮釋著儒、道、佛三教合一以及與底蘊深厚的茶文化之間千絲萬縷的關(guān)系與淵源。

永興寺大雄寶殿

據(jù)蒙頂山茶文化專家歐陽崇正考證,從三國起到北宋年間,蒙頂山為道教之地。東漢以來,蒙頂山上的道人就開始種茶。而道人品茶主要受文人影響,并無特別要求,僅僅講求清凈。蒙頂山上“八仙宮”就是為了紀念道家“八仙”而建。蒙頂五峰分別叫“上清、甘露、靈泉、玉女、菱角”,從名稱來看,也是道教活動的佐證。

佛教自西漢末哀帝(公元前6年-前1年)傳入中國,東漢明帝(公元67年)發(fā)揚,隋唐時,進入盛期,此時飲茶之風(fēng)盛行。據(jù)考,此風(fēng)源起“僧人坐禪,以此醒神而驅(qū)睡意”,此后“轉(zhuǎn)相仿效,遂成風(fēng)俗”,以致成了“比屋之飲”。當時禪茶風(fēng)行天下,僧人飲茶已不再是單純解渴去乏,而視飲茶為參禪明心之道,借茶悟道,茶性禪性融為一體。

而蒙頂山地處的雅州,距離中國道教發(fā)源地鶴鳴山很近,在唐代仍是道教勢力范圍,佛教雖滲入,但居于從屬地位。唐懿宗(李漼,828-874年)時,佛教顯露出生命力。晚唐或前蜀之初(公元十世紀),道教在蒙頂山仍占上風(fēng)。而蒙頂山佛教興旺和禪師高僧主要出現(xiàn)在宋代,北宋太祖太宗、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,在六十余年的時間里,佛教發(fā)展迅速,蒙頂山道教勢衰,漸漸退離,除了永興寺不動禪師外,智炬院(唐五代時期蒙頂山著名的道院)被佛家接管,稱智矩寺。宋徽宗時期,道教又起,到南宋時茶祖吳理真被敕賜菩薩后,佛教又達頂峰,如此反反復(fù)復(fù),使得蒙頂山茶同為佛道并重。

歷史上,名山境內(nèi)曾有72座寺院,而蒙頂山就占了一半,其中有幾座寺廟與蒙頂山茶的生產(chǎn)息息相關(guān),千佛寺管種茶,凈居寺管采茶,智矩寺管制茶,永興寺管供茶,天蓋寺管評茶,可見佛教文化底蘊之深厚。一座山上的寺廟在制茶方面有如此精細分工,在中國稱得上絕無僅有。

永興寺甘露道場

二、永興寺是一座茶禪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寺名剎

在蒙頂山,有一座千年古剎,在佛教界大名鼎鼎,名叫永興寺。該寺始建于三國,重修于明朝,《名山縣志》有“其寺幽古,中有石樓,高敞可遠眺”之記,在佛教界很有名氣。

三國時期,佛教傳入四川,來自天竺(印度)的高僧空定大師沿南絲路來華,結(jié)茅于蒙頂山,他見蒙頂山云霧繚繞,古木參天,有大乘氣象,便結(jié)廬于此,成為該寺開山祖師。他積極布施,深受時人仰慕,遂成梵剎,名“大梵音院”,取“梵音遠播三千界,各隨其心而得解”之意。后經(jīng)晉、隋三百載風(fēng)雨,有道宗禪師發(fā)宏愿重建,名“龍泉院”,取蒙頂山龍脈之意。唐末五代戰(zhàn)亂頻紛,佛教衰弱,待北宋建立,天下一統(tǒng),佛法再興。

西域不動禪師來蜀(臺灣佛教界大師考證,不動禪師乃天竺人)住錫蒙頂山,弘法修行,集顯宗經(jīng)典及瑜伽諸部而成《蒙山施食儀規(guī)》。此儀規(guī)留傳至今,凡大乘佛教在大陸、臺灣及東南亞等國佛教徒晚課均作為儀規(guī),其智其愿,其悲其行,如甘露之天上妙藥,普渡眾生,而獲“甘露祖師”之稱。南宋及元戰(zhàn)火連綿,寺廟幾廢。明有僧真玄,睹茲廢剎,發(fā)愿恢復(fù),他積歷代祖師衣缽,尤積茶藝之大成而發(fā)揚之,遂以禪茶名世。

蒙山施食儀規(guī)

清初,有僧照恩出于儒門,因佛典有“續(xù)禪燈于不墜,永興興永遐昌”之句,更名“永興寺”。此僧因出儒門,胸懷慈悲,興辦義學(xué),教貧家子弟,名聲遠播,后二百年義學(xué)成為定制。代代舉辦,至民國30年(1941年)止。

1984年,蒙頂山開始開發(fā);1986年,蒙頂山被省政府審定批準為首批重點風(fēng)景名勝區(qū);1987年,永興寺獲準開放;1995年8月1日,中國佛協(xié)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、新都寶光寺方丈遍能大和尚來寺主持開光法會,當年古寺得到以重光。

至今,永興寺是宗教界仍在傳承演示禪茶采制、供奉禮儀的唯一寺廟。蒙頂山作為世界茶文明發(fā)祥地、茶文化發(fā)源地、世界茶文化圣山,成為世界茶人尋根問祖之地,永興寺作為佛教與禪茶并重的古剎名寺,備受中外佛教界與茶葉界的推崇,成為了宣傳蒙頂山茶文化與佛教文化的交流平臺。每年,韓國等地茶人都要來蒙頂山朝拜,更多的是沖著“禪茶一味”的永興寺來的。

“禪茶”采摘開園儀式

三、唐代高僧道宗禪師在此“禪法入茶”

唐代,民富國強,當時儒、釋、道三教并存。自成為佛教圣地以來,蒙頂山成為皈依佛門的僧人向往之地,前來修煉的不少,大德高僧、禪師倍出,蒙頂山茶的傳承和發(fā)展,也與這些僧侶推崇密不可分。“禪法入茶”的道宗禪師,便是其中一位對蒙頂山茶發(fā)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僧人。

晚唐(穆宗至哀宗朝,約公元821–907年間)時期,高僧道宗禪師于大梵音院舊址之上重修,歷經(jīng)七載,復(fù)其舊觀,又增規(guī)模,取其“蒙山之龍脈”,因有靈泉流注于此,故而更名為“龍泉院”。時值馬祖、百丈師徒推行“農(nóng)禪并舉”,道宗回應(yīng)此舉,首行“叢林清規(guī)”于蒙頂山,植茶樹,習(xí)茶藝,禪法入茶,使禪與茶結(jié)合更加緊密完善,以茶會禪,豐富并提高了蒙頂山茶文化的意境,是為蒙頂山禪茶的開端。從此,“農(nóng)禪并舉”在蒙頂山得到普及,寺廟種植、采制、品飲茶葉均得到快速發(fā)展,其后凡蒙頂山貢茶、仙茶多出自蒙頂山僧人之手。因此,在蒙頂山,貢茶文化、禪茶文化是相互依存、相互交融、相互促進的,是密不可分的。唐代道宗禪師等高僧大德對蒙頂山茶文化發(fā)展作出的貢獻,世人當感恩銘記。

僧尼在品茶

作者簡介

歐陽崇正,男,現(xiàn)年91歲,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蒙頂山旅游景區(qū)開發(fā)的主要倡導(dǎo)者和執(zhí)行人,先后擔任名山縣農(nóng)業(yè)局局長、文化局局長等職務(wù),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茶史博物館蒙山茶史博物館,被譽為“打造蒙頂山茶文化的先行者”。著有《偉人喚醒蒙山茶》《祭茶祖吳理真文》等代表作品,著有蒙頂山茶文化專著《蒙頂山叢譚》。

陳開義,男,雅安市作協(xié)會員。先后在《茶博覽》《茶周刊》《中國茶葉》《星星詩刊》《四川日報》《四川文學(xué)》《四川文藝》、今日頭條等50余家媒體發(fā)表各類文章500多篇(件)。作品多次入選《2019四川詩歌年鑒》《雅雨清風(fēng)——雅安70年文學(xué)作品精選集》等專輯。著有個人文集《杯中歲月》。

來源:茗邊

如有侵權(quán) 請聯(lián)系刪除